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知识 > 正文

白锐|人工智能对书法评论的“泛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不断被科学技术破防,从OpenAI、ChatGPT到当下最为流行的Deepseek,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变人类生存状态,重塑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书法评论将产生怎样的变化,是无数书法人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当前书法评论在积极健康高质量发展中,一个最突出的现状就是“泛化”。何谓“泛化”?这是一个多学科通用的术语,常指事物的范围或适用性有所扩大。书法评论的“泛化”主要不同程度体现在从事书法评论的人员、渠道与内容等。那么,人工智能对书法评论的“泛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加速是还是减缓?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略谈陋见。

首先,人工智能与书法评论的人员泛化。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情不仅体现在拿起毛笔练习书法,也表现为对书法评论的热衷。因此,在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艺术史学者、收藏家、策展人等专业人士之外,大量书法爱好者、普通观众、网络媒体人也加入书法评论的队伍。毋庸置疑,人员增加对书法评论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非专业人士的参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书法评论的专业属性。从受众角度来看,阅读专业书法评论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因此阅读过程费脑劳神,但非专业人员的书法评论似乎较“接地气”,好读易懂,由此圈粉无数。但这种所谓的书法评论常常脱离艺术本体,导致书法评论质量滑坡。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可以处理分析书法作品数据,帮助非专业评论者发现书法艺术中的趋势、演变规律以及不同书法流派之间的联系。通过数据驱动的评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非专业人士的书法评论能力。在理想状态下,当非专业人士书法评论能力不断提高之后也成为专业评论人士,人员泛化的问题将不复存在。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目前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否能对非专业评论者起到全新提升作用,还有待考量。随之引发的是,人工智能是否会激发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投身书法评论?如果书法评论非专业人员走向更大范围的泛化,引发人人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所谓的书法评论,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人工智能与书法评论的渠道泛化。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发展,书法评论渠道从过去以报纸、刊物为主,变为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为主。互联网催生了新兴便捷平台的竞相斗艳,也随之导致自媒体的无序野蛮生长。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充斥于各大平台的书法评论比比皆是。当然其中不乏真正有远见卓识、严谨深刻的评论,但也存在打着崇尚个性旗号的毫无学术含量、脱离基本审美认知的酷评,甚至带有谩骂口吻的宣泄,这一现象极大消解了多年来以严肃性、学术性、权威性为使命的书法评论传统。诚然,书法评论在多元渠道上开展对于弘扬书法艺术是积极的,但由此导致书法评论的良莠不齐,甚至低质量内容的反复传播,最终沦为负面效应,着实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与不恭。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有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如此现状与各大平台有关,应从渠道上改善。那么,现实情况是各平台没有足够的专业力量对书法评论内容进行甄别管理。对此,人工智能在过滤信息方面有广泛应用,可以大显身手,尤其在处理海量数据时,能够高效识别、分类和过滤内容。这一工作的展开需要书法专业人士与计算机专家共同努力,借助相应算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文本、图像、视频等内容进行分类和识别,在各大平台上清理过滤低水准的书法评论,促进有学术含量的真知灼见更好传播,还书法评论应有的清朗正气。当然,这是一种较理想化的设想,人工智能在各大书法平台上能否有效做好过滤工作,还有待具体实践,也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此我们需要更多耐心与信心。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修订译本)》

再次,人工智能与书法评论的内容泛化。美国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于上世纪50年代,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著名的文学四要素:作品、作者、世界、读者,对后世的文学艺术评论产生极大影响。虽然书法评论的内容不囿于四要素,但仍以此为基础,只是在评论内容上更加细化与深入。当前书法评论基于人员和渠道的泛化,在内容上也存在泛化倾向,当然其中有部分是有意义的“泛化”,是出于对新内容、新材料的新研究,但也存在把与书法本体毫无关联的内容作为评论对象的情况,比如评论中的“对事也对人”,缺乏君子之风,完全超越书法评论应有的边界和底线。这与书法评论标准尚未建立有直接关联,也是书法评论工作与其它艺术门类评论工作相比较为滞后的原因所在。因此,加快推进书法评论理论体系建构,是书法理论评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需要全体书法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给予支持。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技术上很有优势,通过分析书法的笔画、结构、章法等要素,提供客观的量化数据,有助于建立书法评论的客观分析标准,帮助评论者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技术特点,减少主观偏见。同时,人工智能在古今书法对比上也具有优势,可快速检索和分析书法作品,帮助评论者将需要评论的作品与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风格比照,从而更好理解其传承与创新。这两个方面都是人工智能具有优势的地方,可直接提升书法评论内容的质量,解决书法评论内容泛化的问题。然而,人工智能建构书法评论内容的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短板,这也是书法评论内容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多年前,沈鹏先生有言,“我们呼唤书法创造的高度、情感的浓度以及技巧的纯度”。正如沈先生所言,创造力、情感表现、技巧高度以及由此建立的人文精神是书法评论的灵魂。笔者以为,至少目前,人类书法评论在这些方面是优于人工智能的。纵使大语言模型的作用不能低估,但精妙算法仍难以替代鲜活生命的艺术创造、感受独特经历的情感体悟、取代经年累月一横一竖的技法积累。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于解决当前书法评论的“泛化”问题能够提供客观分析与高效工具,但难以从根本上有突破性改变。新时代的书法评论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更需从人本主义出发,强化书法评论学科意识,构建科学的书法评论体系,激浊扬清,让书法评论在书法艺术本体的天地里绽放芬芳。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专栏。白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美学与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