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入门 > 正文

“关税大棒”之下显开放定力看“天塌不下来”背后的三重底气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孙绮曼

在美国举起 " 关税大棒 ",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 " 对等关税 " 后,美股市场上周经历了 " 黑色星期五 ":道琼斯指数创 2020 年 6 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场由关税引发的金融市场震荡,已使美股总市值蒸发超 5 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全年 GDP 规模。

在全球能源产业重镇休斯敦,暴跌的油价开始威胁当地经济;在旧金山的开市客超市,担心物价进一步上涨的美国中产消费者纷纷开启 " 囤货 "。在加密货币市场,比特币 24 小时爆仓量突破 25 亿美元,哀鸿遍野。而在本周一的 4 月 7 日,亚太股市集体 " 跳水 ",各地股民遭遇 " 黑色星期一 " ……

美滥施关税霸凌,破坏全球化规则,但 " 天塌不下来 "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中国如何展现 " 越压越强 " 的韧性?作为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制造大省,广东如何在这个春天以平常心、专注力面对国际局势,加速向 " 新 " 而行高质量发展?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与商会人士,展开深度分析。

超大规模市场让国际资本难以割舍

" 贸易战对所有的国家都没好处。"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加征关税对我国虽有影响,但相信国家已经制定了周密的、稳健的应对措施。

" 美国政府不顾交涉和反对,也违背了经济规律,‘关税大棒’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 马建堂指出。例如,在关税冲击下,美国汽车业可能朝着高价低质方向滑坡,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将买不起美国车,也买不起进口车。

马建堂向记者分析了一组数据:美国的一位学者计算过,美国政府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 25% 的关税,将使美国的每一个家庭一年多支出 1200 美元。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在中国经济大盘中占有很大分量。数据显示,广东 1.5 亿实时人口、1900 万经营主体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即便面对关税压力,240.1 万家外贸企业仍展现出强大韧性。正如过去一年有目共睹的: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局面,广东出实招、上硬招,突破重重困难,推动外贸发展取得新突破。

" 这里拥有独一无二的工业体系与供应链生态,国际资本难以割舍。" 这是最近一周,来广东调研的中国泰国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庄派吉(Phaichit Viboontanasarn)的切身感受。

" 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我相信,美国对我们加征关税的影响是一定能够克服的。" 马建堂也如是谈道。

" 双循环 " 新发展格局打开突围新通道

在又一届 " 中国第一展 " 广交会即将如约而至之际,庄派吉来到广东,用一个相当于粤语里 " 犀利 " 的英文单词 "impressive" 来形容亲身在粤考察中国经济后的直观感受。

庄派吉透露,此次受访的泰国会员企业均称计划扩大在华投资,其中新兴领域为布局重点。

实际上,今年春天,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 年年会,到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再到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 到中国去 " 成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共识。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 9%,位居全球前列。

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华南区首席合伙人李嘉林指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2024 年,中国 GDP 增速达 5.0%,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在 30% 左右。这一成绩单既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成效显现,也将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稳定性。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庄派吉表示,RCEP 实际上为深化亚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在 RCEP 框架下,相关国家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外部贸易壁垒,更可借此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与中国推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了战略协同。

" 中国,特别是广东,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完整工业体系与供应链生态系统。这种系统性的产业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 庄派吉表示,建议采取双平台投资机制,一方面引导泰国企业投资中国,另一方面推动广东企业投资泰国,双向投资模式可实现互利共赢。

他认为,在地缘优势方面,广东与泰国具备建立区域产业协作的先天条件。可以通过泰国产业集群建设,构建辐射美国及其他国际市场的战略支点;同时,提前建立跨境产能布局,有效应对潜在加征关税风险。

以确定性向 " 新 " 破局不确定性

"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平常心走好自己的路,坚定做国际正义的维护者、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全球安全的稳定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日前撰文指出,保持平常心的底气首先在于看清,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

郑永年分析,近年来,中国抓住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加快推进产业变革,跻身国际竞争第一梯队。在此情况下,中国必然会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需要正视它。

" 基于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中国有望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超越。这或将成为中国面对贸易战挑战的一大解决路径。" 在广东生活了 20 年的 " 老广 "、中国丹麦商会华南区副会长迈克尔 · 谢尔夫贝克 · 詹森 (Michael Schjerbeck Jensen)认为,技术突围与开放深化在广东正形成合力。

迈克尔表示,当前欧洲部分国家已开始关注并尝试引入中国技术方案,而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对此类技术的接纳度更高。他特别指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大好,AI 显然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非实体贸易的技术路径不仅能帮助中国突破贸易战壁垒,更可能引发技术输出浪潮。

在最近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 " 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 " 分论坛上,毕马威中国研究院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谈到,当前,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外部风险,传统的经营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出海经营、运用新兴技术等战略选择进入企业家视野。例如,当前 AI 技术不仅可用于拓宽市场创造需求,还能够提升组织管理决策效率,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

" 目前,外贸形势不确定性在增加。"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看来,这种不确定性需市场、企业、政府共同应对,各有分工。企业可考虑调整、优化目标市场,实现 " 西方不亮东方亮 "。

刘尚希表示,相信政府也会出台更多支持外贸的宏观政策,齐心合力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以中国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

"AI 赋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 多方协同共探全球化新路径 "。就在下周,一年两届在羊城举行的广交会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全球客商来广交会收获的不止订单。作为 " 看见中国、拥抱世界 " 的重要窗口,广交会将向世界传递中国 " 春之声 ":中国的确定性,将推动消解世界的不确定性。

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大地充满春的气息。

编辑:郑健龙

有话要说...